都是成年人,骂我的都反弹
骂我
赞我
单选长期有效1人已参与点击选项以投票


我第一次听到施博辰事件,真的是有点不敢相信。怎么说呢?我也算是跟学术圈打过几次交道,大学那会儿经常听到什么教授“压榨学生”啊、“抢学生成果”啊这些故事,但大多都是风言风语、茶余饭后的八卦,没想到这次,直接就炸到了清华这么牛的地方。之前有句话怎么说来着?“学术圈的水比政坛还深”。当时听了觉得夸张,现在感觉那水深得连个浮标都找不到。
咱们先从这事的起因说起。事情开始的时候,网上流传一张张的爆料截图,什么“教授不让学生请假”“私下改考勤”“监视实验室成员”之类的,简直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职场变态上司一样。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候,一个系里的小道消息:说某位名校回来的海归博士,成天让学生“住”在实验室里,一天24小时连轴转,吃住睡全在一个小房间里,周末也不让休息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最后学生因为压力太大直接摔门走人,闹到学校,搞得那位海归教授“喝茶”了好几次。
但你知道现实往往比戏剧更魔幻。清华施博辰这事就让很多人突然惊醒——学术圈子里原来也有“职场霸凌”。而且有意思的是,爆料越多,反而大家越迷糊:这是真的教授恶霸,还是有人利用舆论搞事情呢?尤其是当校方出来回应说“正在调查”但又没细说的时候,网上的评论更是炸开了锅,有人觉得这是“捂盖子”,有人则认为没调查清楚之前,咱们不能随便下结论。
**这事儿让我特别有感触。**前几年,我一朋友的姐姐读研究生,被导师“PUA”得差点精神崩溃。那时候导师明里暗里总说她“不够勤奋、不够上进”,还会在组会上拿她“开涮”,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说什么“你看看你做的实验报告,连本科生都不如,合适吗?”这话都能当众讲出来,你说气人不?我朋友那姐姐后来是硬着头皮把学位拿到了,但从此就对科研彻底失去了兴趣,搞学术就像噩梦一样。你说,这算不算一辈子的创伤?
从施博辰事件来看,我觉得有几点挺值得琢磨的。很多人站出来说自己被“压榨”、被“监视”的经历,真真假假、虚虚实实的,谁也不敢断言。但有一个点可以肯定:**师生关系失衡**确实是个老问题。大家都知道,导师手里攥着项目经费、实验室资源、甚至学生毕业的“生杀大权”,而学生和助理们呢?基本只能低头干活,“老板”让干啥就干啥,敢不听?毕业、前途、职称都可能受到影响。这种“权力天平”一旦倾斜得太厉害,矛盾迟早爆发。也许施博辰这个案例只是把这种普遍现象放大了而已。
咱们看看国外类似的例子。2015年,英国剑桥大学有个叫埃里克的教授,因为逼迫学生长时间工作、监视邮件、甚至私自更改论文,被爆了出来。结果校方调查了快半年,最后的结论是什么?“口头警告”加“要求改进”。说白了,什么实质性处罚都没有。因为教授在学术圈的名气、影响力,校方不愿意也不敢“动真格”。这是不是很讽刺?
再说美国的例子。2018年,伯克利大学一位教授被曝“性别歧视”和“职场霸凌”,甚至有学生写公开信讲述自己被“逼得走投无路”。但你猜校方怎么处理?“内部处分,不对外公开”。最后这位教授不但没受影响,还在两年后升了职,继续教书育人。那学生呢?远走他乡,重新开始。这种“内部消化”的方式,让人怎么不寒心呢?要我说,施博辰这事背后其实牵扯的是个更大的问题:**高校的监督机制到底有没有用?权力是不是能被有效制衡?**
**我个人感觉,**这次施博辰事件引发了这么大关注,跟现在社交媒体的力量密不可分。以往,这种事大多是“小圈子”讨论,外界很难听到。就算偶尔传出来,也因为没有证据、没有渠道,很快就被淹没了。但现在不一样,几张截图、几段文字,分分钟就能点燃舆论的火焰,让一个小小的“爆点”烧成巨大的舆论风暴。这种“网络放大镜”效应,看起来能揭露真相,但实际上,也容易让事情变得复杂化。有些人可能真的是正义感爆棚,想为弱者发声,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借机炒作,甚至把本来复杂的事情简单化、情绪化,搞成了网络“审判”。
说白了,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不是什么新鲜事,但放到学术圈里,就像在温水里扔进一块干冰,水面沸腾了,但底下的问题还在那里,没变。所以,大家关注这件事的同时,也要冷静下来想一想,咱们究竟是为了求真相,还是单纯的情绪发泄?是不是因为一些爆料中的“极端行为”引起了我们的愤怒,但我们却忽略了事件背后更深的制度性问题?
我觉得吧,如果事情调查清楚,施博辰确实有这些行为,那肯定得严惩——什么停职、撤职都只是基础,甚至应该追究法律责任,给那些被“霸凌”过的学生一个交代。但如果最后结果是发现大部分指控并不属实,那是不是也得反思一下,我们是不是因为情绪化而把一个人“钉死”在耻辱柱上了?曾经那些痛骂施博辰的声音,又该如何面对自己?这才是问题的复杂之处。
最后,不管事件最终走向如何,我想起了一句老话: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。”学术圈里,这个“权力”其实并不仅限于金钱和地位,它更多是一种资源的垄断。而资源不均衡,就容易让人铤而走险。